考試檢討
一、本案例ICH位於thalamus,為hypertensive ICH好發位置之一,慢性高血壓引起small vessel degenerative change,使得small penetrating arteries趨於脆弱而破裂出血,而small vessel diseases亦有其他表現如lacunar infarction、leukoaraiosis、microbleed,依病灶種類可由CT或MRI (T2 FLAIR、SWAN)觀察,注意microbleed不宜誤寫為microbleeding,leukoaraiosis不會隨時間改變而空洞化,small vessel diseases構成此類疾病核心。
二、SAH常見於動脈瘤破裂(實際為leakage),多位於ICA/PCoA、ACoA、Bifurcation of MCA及Tip of basilar artery,影像表現腦溝、腦池(特別是蝶鞍上腦池)、腦裂由暗變白,若合併ICH,依其位置推估動脈瘤來源,如案例合併septum pellucidum出血,推測動脈瘤源自ACoA。
三、Chronic SDH機轉有二:Acute SDH轉為慢性過程中吸收CSF逐漸增大、頭部外傷無SDH但幾天後形成SDE再吸收CSF,無論何種機轉皆源於血腫之hyperosmolarity吸收CSF所致。影像表現多樣,呈單側或雙側,亦可能為hypodense、isodense、hyperdense、mixed density。本案例得以觀察頭皮血腫之外傷史,發展SDE、再形成Chronic SDH。
四、Watershed infarction並非thrombosis或embolism所致,而是源於hypoxia。案例CT呈現分水嶺區多處低密度病灶,對照MRI FLAIR顯示明顯白色梗塞,血管影像進一步證實雙側MCA有嚴重狹窄與動脈硬化,支持低灌流機轉的推測。
學習心得
於醫學影像部見習期間,我獲得了豐富且扎實的學習經驗,不僅深化各類影像判讀的理解,同時提升臨床思考與跨科整合的能力。藉由研讀醫智庫課程內容,我逐漸建立起完整的影像判讀邏輯架構,將過去一年於各科見習中接觸的片段知識加以統整,從原本零散學習,轉化為條理分明的層層剖析。
沈教授的教學尤其令我印象深刻,教授不僅具備豐富的臨床經驗,更擅長以病理生理機轉為基礎,串聯影像表現與臨床診斷,引導我們從「為什麼病變出現在這裡」、「為什麼呈現如此影像特徵」深入思考,如講解腦內出血時,教授從高血壓引起的小血管病變談起,延伸至病灶常見的解剖位置與影像學意義,帶出microbleed、lacunar infarction、leukoaraiosis等特徵。循序漸進、由點及面的教學方式,讓我學會的不只是看懂影像,而是理解其背後原理。第二週課程內容同樣精彩,除了彌補未能觀察SAH與Chronic SDH的遺憾,亦在教授引導下實際觀摩Watershed infarction的影像表現,對低灌流型腦梗塞有更深刻的理解。對我而言,這門課程不止是知識的累積,更是臨床思維的啟發。
醫學影像部的課程設計多元且周全,不僅強化影像判讀能力,也安排實地觀摩檢查室運作流程,為未來與病患進行溝通衛教奠定基礎。我衷心感謝沈教授的悉心指導,在醫院學習的過程中,能有師長如此用心地帶領我們大量閱片、積累經驗,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機會,教授更創建學習園地,提供額外的教學資源與補充資料,讓我們能快速掌握重點、溫故知新,對於學習幫助甚大。本次見習充實豐富、收穫良多,我將牢記教授的指導,盡力將所學知識與思維實踐於未來的臨床生涯。